寻梦江南 
□ 尘缘 发表于 2007-6-20 13:34:00

寻梦江南

自古以来,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江南是文人墨客必去之方。白居易、李白、苏东坡留下了诸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也是从读这首诗开始,对江南就心生向往之情了。

3年前,我来到了魂牵梦萦的江南。江南的山清水秀、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斜风细雨让我有了如入梦境之感。如果说把北方的粗犷比作男子的话,那江南应是从唐诗宋词里走出的温婉女子。

江南是许多文人墨客的栖居之地,有浓浓的书卷气息。明代的“江南四大才子”、北宋以“梅妻鹤子”相伴终生的林和靖、留下苏堤和白堤的苏东坡与白居易,近代的鲁迅、茅盾、郁达夫,现代的王安忆、张抗抗等都为江南书写了华丽的篇章。是他们点缀了江南的文化,还是江南赋予了他们浓厚的文化底蕴,都已无法描摹清楚了。但有人说凡从江南走过、路过、居过的人,都会被江南独有的文化气息熏染,沾染上文学的味道。

如果说是江南的文化滋养了江南人的灵性,那江南如诗如画的风景却最是值得江南人引以为豪的了。单不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就拿这四首咏江南春、夏、秋、冬的诗就足可以让人遐想翩翩了。

江南好,春色透帘栊。一夜东风吹柳绿,满塘碧水映桃红。心韵叠重重。

 江南好,时夏正采莲。绿盖丛中花灿灿,妍葩径下叶田田。鸳侣醉留连。

 江南好,一带锦秋声。丝雨飘梧看叶落,微风吻柳听蛩鸣。惬意是闲情。

 江南好,冬雪胜京都。风霁百川依翡翠,云开千树挂珍珠。莫似石冰庐。

如果说这四首诗用色彩表现了江南四季的明媚与绚烂,那唐代张志和留下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却用白描的手法表现出了江南超然世外的隐逸情怀。而杭州钱塘人林和靖更是表现隐逸情怀的代表。他因偶游西湖后,便隐居在西湖的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而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表现了他“梅妻鹤子”的超世情逸。

与林和靖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李叔同也更是一位敢将隐逸进行到底的高人。出身豪门的他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在诗赋文章、金石书画、戏剧音乐等众多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然他却偏爱杭州的灵隐寺,从此抛弃繁华,遁入空门,专注于古佛青灯,成为了一代高僧。

能让这么多名流才子走出繁华,应该是江南本身的淡定从容和与世无争的情怀感染了他们吧。

栖居江南小镇的我,不仅体验到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欣赏了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更让我醉心的是江南的雨。

江南的雨温柔缠绵,杜甫笔下的春雨有雷同之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它更显悠长细密,“微风细雨燕子斜”恰可表现这种景致。飘雨时,我喜欢独自行走在小巷的青石板上,任凭它轻轻落在我的发梢上、手尖上,当它与肌肤相亲时,我有片刻的晕眩,因为它是那样轻盈柔和,如天上降落凡间的精灵。“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可能表现的就是这种闲情雅致吧。此刻,我最希望能在小巷的另一端,逢上穿着旗袍手撑油纸伞,踩着唐诗宋词的节拍款款而来的女子,也只有这样的女子才可与江南的气质相匹配。

春去秋来,我已在江南作客3载,江南的山山水水已烙印在我心深处,而终久要归去的我,不想带走一片叶一寸土,只想把江南浓浓的书卷味带回家,以滋养家乡的土地。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