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昌到温州
平昌,我的家乡,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隶属四川,地处川东北的大巴山深处。
许是平昌远离奢华与闹市的缘由,这里天空湛蓝,青山含黛,流水淌淌,飞鸟叽啾,这座西部小城显得格外的淡定与静谧,没有浮华与喧嚣,宛若城市中的桃花园。
由于是典型的山城,层层叠叠的石梯成了这座城市的音阶,世世代代的平昌人踩着音阶从春到秋,从夏到冬,有条不紊的生活着。
因这层叠结构,平昌一年大部分时间都笼罩在雾中,缥缥缈缈,宛若生活于仙境。
秀丽的山水、湿润的空气、丰富的物产,滋养出了聪慧、灵秀、俊美的平昌人,城市的淡定和与无世无争,更铸就了平昌人的从容与豁达。
尽管平昌与现代化都市相隔一段时空距离,她却以自己的方式前进着,自有一股山城的韵味与特色,一如巴山女子款款的步履。
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一直梦想着巴山外的世界,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05年的春天,我满怀希望与梦想,踏上了开往温州的列车,走向了寻梦之旅。
双脚踏上温州土地的那一刻,叽叽咕咕的方言扑面而来,不知所云、去里雾里,将我的兴奋之情浇了个透心凉,一种人在他乡的感觉瞬间将我包围。
温州,一块滋生民营经济的沃土,“温州模式”、“温州速度”、“温州商人”享誉海内外。这里寸土寸金,商业活跃,经济发达,是许多人的淘金之所。
身无长物的我,和大多数外来打工者一样,找工作、租房子,成了解决立身之所的两大根本问题。在陌生的大街小巷中穿行,找一方立身之所却显得有点艰难和苦涩。被我遗忘和抛弃的家乡的影子,在此刻却变得格外亲切和温馨。欲伸手抚摸家乡温柔的容颜,却已遥不可及,泪水渐渐的爬上了脸颊。
一周、两周……一月、两月……一年、两年……我开始在温州这块土地上辗转,成了一个对温州略知一二的人。对这块土地,我已慢慢产生了感情。不是因为它是滋生金钱的沃土,而是温州人敢闯敢干、吃苦耐劳、团结拼搏、头脑灵活、反映敏捷、商业意识强烈等品质吸引了我。温州的富有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勤劳的温州人民用智慧、汗水、泪水换回来的。
温州不仅是经济名城,也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沿海九个港口之一,公元323年,著名学者郭璞选址始建温州城。相传建城时,有一只白鹿衔花跨城而过,所到之处一片鸟语花香、祥云腾飞,故又名“鹿城”。
温州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更有历代先贤为温州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羲之、谢灵运、文天祥、陈傅良、孙诒让、夏承焘、朱自清、苏步青、郑振铎、项乔、刘英、夏鼐、张璁、刘基、叶适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成了温州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了温州的骄傲和自豪。
温州堪称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是旅游居家的好地方。自古就有“东瓯山水甲江南”之美誉。有被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雁荡山和号称“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两个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有以“东方夏威夷”著称的南麂山列岛和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心屿、永昌堡……都会让人留连往返,不愿离去。
温州的小吃、划龙舟、南戏、方言……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独具魅力的温州。
而最让温州人感到骄傲的是一张张金名片,“中国电器之都”、“中国鞋都”、“中国断路器产业基地”、“中国打火机生产基地”……这诸多的国字号名片,昭示着温州的工业发达,经济的繁荣,温州人思维和观念的超前,这些名片只能让更多的地方只能望其项背,望尘莫及。
温州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这块前沿阵地的旗帜与座标,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国家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而今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温州”的热潮。温州和温州人正以开放的姿态,欢迎着全国各地来取经和学习的人们,毫无保留的将经验、方法、技能等倾囊以授。
然我认为,要学习的不仅是温州人成功的方法和经验,重要的是学习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怕苦、不怕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才是他们之所以拥有今天这举世瞩目的成就的根本之所在。
不知不觉中,我已来温州两年多,当初的惶恐不安已不复存在,对温州我已有了理性的认知。尽管温州经济非常活跃,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可其中也还包藏着一些不文明和不合理的现象,也许这也是温州颇感头疼的地方。
尽管如此,暇不掩玉,温州依然是光彩照人的。也尽管如此,对于家乡的热爱,我并没有因为时空的拉远而减轻,相反,正是这段离开的日子,让我更深深地爱上了那方淳朴而温暖的土地,以及朴实地父老乡亲。我想,我会在某天,带着“温州人精神”回到我眷念的家乡—平昌,将“温州人精神”植根在家乡的土地上,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